发布于 2025-05-15
2858次浏览
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根据临床特点和排毒时间不同,分为感染性腹泻和致病性腹泻。根据病因可分为:①病毒感染;②细菌感染;③寄生虫感染;④食物中毒;⑤药物引起的腹泻。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尤以婴幼儿和旅游者为多。
主要信息补充: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感染较为常见。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体,6个月至2岁婴幼儿感染率较高。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在秋季,故又称秋季腹泻。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急性胃肠炎,成人和儿童均可感染,常引起集体单位暴发性流行。
细菌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弯曲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等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其中,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常见血清型为ETEC(EIEC)、EPEC、EAEC。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全年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
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腹泻。旅游者腹泻多由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引起。
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
药物引起的腹泻: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降压药等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或影响肠道运动,导致腹泻。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休息、调整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抗菌、调节肠道菌群等。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者:避免与腹泻患者密切接触。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衣服。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及时就医:如有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病毒性腹泻。这些人群感染病毒后,容易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特殊人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者,如有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