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3627次浏览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它的发生机制与房室交界区组织的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这种心律失常多见于洋地黄中毒、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风湿热、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时,亦可见于正常人。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脏功能不全、孕妇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的症状轻重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心室率快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严重后果。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表现为心房率为70~130次/分,PR间期可正常或延长,QRS波群可正常或增宽,RR间期可规则或不规则。如果怀疑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脏功能不全、孕妇以及老年人等,应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法,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