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2596次浏览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儿童、老年人、多次分娩的女性以及身体虚弱者。以下是关于脱肛的一些严肃医疗信息。
1.病因
(1)先天因素:发育不良幼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直肠呈垂直状,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脱。
(2)后天因素: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被吸收,使肛管直肠失去周围组织的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3)气血衰退:年迈机体衰弱,妇女多次分娩,骨盆肌肉松弛,不易固摄,导致脱肛。
(4)内痔Ⅲ期:肛垫充血性肥大,排便时受到粪便的挤压,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出肛外,此时脱出的痔块已纤维化,不会出血,但是不易回复到原位。
(5)其他: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疾病,经常使腹压增加,向外脱出。
2.症状
(1)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2)晚期:脱肛在咳嗽、喷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3)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
3.检查
(1)视诊:脱出物为直肠黏膜,呈同心圆形,表面为黏膜皱襞,可见到出血点。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
(2)指诊:肛管括约肌功能良好,收缩有力,肠黏膜光滑,指套无血迹。
(3)其他检查:如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等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脱肛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4.治疗
(1)非手术治疗:幼儿脱肛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逐渐形成,直肠脱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长,脱垂充血、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脱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脱垂肠管推到括约肌上方。
(2)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手术方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需要几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
5.预防
(1)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积极治疗这些疾病能减少脱肛的发生。
(2)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3)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如中药麻仁润肠丸、西药果导片等,也可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使大便较易排出。
(4)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5)经常做提肛运动,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脱肛的发生。
总之,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如果出现脱肛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预防脱肛的发生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积极治疗肛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