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5779次浏览
母乳性腹泻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增多,呈稀便,这种情况一般在添加辅食后会自然消失。母乳性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较高,该物质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而产生稀便。
2.宝宝对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乳糖酶,母乳中的乳糖消化吸收障碍,引起肠鸣亢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呈泡沫稀水样。
3.母乳喂养儿的肠道内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母乳喂养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对乳糖发酵作用使肠道的pH值降低,有利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抑制大肠杆菌及其他需氧菌的生长,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起重要作用。当宝宝添加辅食后,大便中双歧杆菌减少,而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感染,引起腹泻。
4.其他原因,如母乳中的前列腺素含量较高、宝宝对乳糖不耐受、宝宝肠道内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等。
总之,母乳性腹泻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宝宝腹泻严重,出现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母亲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宝宝的腹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