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31
7176次浏览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中医也称之为“肛漏”。肛瘘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臂和继发性外口组成。内口大多位于齿线附近,多为一个,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根据瘘口和瘘臂的数量及位置,肛瘘可分为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其中,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是根据瘘管在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或以上的部分进行分类的。
一、定义
1.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2.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二、症状
1.高位肛瘘
(1)流脓:脓液的多少,因瘘管的长短、大小而不同。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分泌物刺激皮肤而瘙痒不适,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阻塞或假性愈合时,瘘管内脓液积存,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症状方始消失。
(2)疼痛:平时一般疼痛不明显。脓液积存于管腔内引流不畅时,局部胀痛,并有明显压痛,脓液引流后疼痛减轻。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常感觉瘙痒,肛周潮湿不适,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和增厚,有时形成湿疹。
(4)排便不畅:复杂性肛瘘口久不愈,可引起肛门直肠周围形成大的纤维化瘢痕或环状的条索,影响肛门的舒张和闭合,大便时感到困难,有便意不尽的感觉。
(5)全身症状:在急性炎症期和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或伴有消瘦、贫血、体虚等长期慢性消耗症状。
2.低位肛瘘
(1)流脓:周期性发作,时有时无,脓液较少。
(2)疼痛:一般不明显。
(3)瘙痒:肛门部皮肤由于脓液及其他排出物刺激,常感觉皮肤瘙痒。
(4)全身症状:急性炎症期和复杂性肛瘘反复发作时,也可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三、检查
1.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脓血、分泌物,有无瘘口及瘘口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2.直肠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肛管内有无硬结、触痛,肛瘘的走向等。
3.肛门镜检查:可以窥见直肠内有无内口及其他病变。
4.探针检查:用探针从瘘外口插入,轻轻探查瘘管的走行及深浅,有无分支等。
5.X线检查:对高位肛瘘,可采用瘘管造影等方法,了解瘘管的走向及范围。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调理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2)清洁肛门:每日用温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3)局部理疗:可采用热敷、中药坐浴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
(1)肛瘘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可直接切开瘘管,引流出脓液。
(2)肛瘘切除术:适用于高位肛瘘,可彻底切除瘘管及周围的瘢痕组织。
(3)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肛管直肠环被一次切开,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
五、预防
1.保持肛门清洁:便后清洗肛门,勤换内裤。
2.及时治疗肛隐窝炎和肛乳头炎:避免发展成肛瘘。
3.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避免久坐久立:适当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