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9404次浏览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以下是关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一些严肃医疗原创精编信息:
1.病因:
胆石症与胆道感染:胆道结石、感染或Oddi括约肌痉挛,可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引起自身消化。
酗酒和暴饮暴食:乙醇可刺激胃酸和胰液分泌,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导致胰管内压增高,引发急性胰腺炎。
胰管阻塞:胰管结石、蛔虫、狭窄或肿瘤等可导致胰管阻塞,使胰液排泄不畅,压力增高,引起胰腺炎。
手术与创伤:胃、胆道等腹腔手术及腹部钝挫伤等可导致胰腺损伤,胰液外溢,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任何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均可导致胰管钙化,促进胰酶提前激活,引发急性胰腺炎。此外,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也可导致胰腺炎。
感染:急性胰腺炎可并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其他:如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也可导致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2.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于饱餐或饮酒后突然发作,腹痛剧烈,多位于左上腹,可向腰背部放射,呈持续性,可有阵发性加剧。
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并不缓解。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一般持续3~5天。
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多为暂时性。
休克: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
其他:可有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等症状。
3.检查:
血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即可确诊。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在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
血脂肪酶:其升高时间较血清淀粉酶晚,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患者有诊断价值。
C反应蛋白: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平行。
腹部B超:可发现胰腺肿大、光点增强、腹腔积液等。
腹部CT: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胰腺水肿、坏死的范围和程度。
4.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胰腺负担。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止休克。
抑制胰腺分泌:使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
解痉止痛:如山莨菪碱等。
抗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营养支持:早期禁食,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等。
5.预后: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措施等。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总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配合医生,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