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6
1638次浏览
胃肠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胃溃疡、胃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其主要症状包括:
1.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表现为黑便。但若出血量小,速度慢,亦可无呕血或黑便。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黑蒙或晕厥等症状;出血量>800ml时,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口唇发绀、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
3.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酸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
4.发热:大量出血后,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
1.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2.结肠镜检查:可用于检查结肠和回肠末端病变,有助于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3.X线钡剂造影:对诊断胃肠道出血的病因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4.其他检查:如选择性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可用于诊断某些特殊病因引起的胃肠道出血。
治疗方法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
2.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纠正休克。
3.止血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止血等方法。
4.病因治疗:针对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手术治疗等。
总之,胃肠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复查,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