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3687次浏览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和老年人多见。下面是关于脱肛的一些相关信息:
1.症状:
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晚期:脱肛在咳嗽、喷嚏、走路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危害:
脱肛初期,如果未能及时复位,时间一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脱出部分发生静脉曲张、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血栓性静脉炎,更严重的是,脱肛逐渐加重,后期无法回纳,造成嵌顿,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
此外,脱肛还可能导致其他肛肠疾病,如直肠炎、肛裂、肛瘘等。
3.治疗:
非手术治疗:便后用清水或中药坐浴,然后轻轻按摩肛周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也可以使用硬化剂注射、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
手术治疗:如果脱肛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伴有直肠黏膜脱垂等其他问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前壁修补术等。
4.预防:
保持肛门局部清洁,便后清洗肛门,勤换内裤。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之,脱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注意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减少脱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