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1985次浏览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脱肛从中医角度可以分为脾虚气陷、湿热下注、肾气亏虚三种类型。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脱肛可以是部分肠壁或全层肠壁从肛门脱出的一种疾病,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下面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为大家科普脱肛。
中医认为脱肛的发生是由于体质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收摄,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脾虚气陷: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致肛管直肠失于固摄,逐渐向下脱出。
2.湿热下注:饮食不节,或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湿热内生,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收摄失司而发病。
3.肾气亏虚:素体虚弱,或老年肾阳不足,或久病咳喘,耗伤肺气,致肺肾两虚,固摄无权,而成脱肛。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脱肛的原因可以是:
1.解剖因素:小儿骶骨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容易向下脱垂。
2.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肌肉、筋膜、韧带等结构退行性改变,使盆腔内的筋膜、肌肉、韧带等无法有效承托直肠,容易导致脱肛。
3.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导致长期腹压增加,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4.内痔Ⅲ期、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黏膜,诱发黏膜脱垂。
5.营养不良:小儿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组织的支持固定,容易脱肛。
脱肛的主要症状是直肠黏膜或部分直肠脱出肛门外,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如脱出未及时复位,可发生肿胀、炎症和嵌顿,疼痛剧烈,此时应采取手术复位。
对于脱肛的治疗,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1.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针刺长强、百会、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治疗:按摩腹部、腰骶部等部位。
2.西医治疗:
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
直肠悬吊固定术:通过手术将直肠固定在正常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脱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提肛运动:加强肛门括约肌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肛门的功能。
3.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蹲坐或站立。
4.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原发病,以免加重脱肛。
总之,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中医和西医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如果脱肛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