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9-07
2157次浏览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症状表现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端坐呼吸:患者平卧时呼吸困难加重,需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才可使憋气症状减轻。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
2.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3.水肿
下垂性凹陷性水肿:是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腰骶部等。
胸腔积液:可导致双侧肺部对称性的湿性啰音,以右侧胸腔积液更为多见。
腹腔积液:大量腹水可导致腹部膨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4.其他症状
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样痰,有时可带血丝。
头晕、心慌:严重时可出现晕厥。
二、原因
1.心肌病变
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心力衰竭。
心肌炎、心肌纤维化等可影响心肌的舒缩功能,导致心力衰竭。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可导致心室射血阻力增加,使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引起心力衰竭。
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如二尖瓣反流、房间隔缺损等,可导致心室舒张期容量增加,使心室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引起心力衰竭。
3.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室率增快,使心室舒张期缩短,充盈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心力衰竭。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导致心室收缩延迟,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心力衰竭。
4.其他因素
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妊娠、分娩等,可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
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使用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加重心力衰竭。
三、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症状、既往病史、用药情况等。
2.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心率、心律等,检查肺部啰音、心脏杂音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其他检查
如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室造影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饱。
戒烟限酒。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可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死亡率。
洋地黄类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其他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3.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功能。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可预防猝死。
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生存率。
五、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控制病情进展,可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2.改善生活方式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饱,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3.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心脏疾病,早期治疗,可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总之,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家人和朋友也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