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3
3568次浏览
根据以上需求,回答如下:
问题回答: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
临床表现:
高血压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的发作表现为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出汗、面色苍白。
代谢紊乱表现为基础代谢率升高、糖耐量异常、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加速、脂肪分解加速、血游离脂肪酸及胆固醇增高。
其他:儿茶酚胺还可作用于其他部位,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心律失常、胸闷、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焦虑、头痛、肢端麻木、感觉异常、视力模糊、瞳孔散大、阳痿等。
实验室检查:
血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测定:为本病的筛选检查,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患者应检测。
尿香草扁桃酸(VMA)测定:可作为定性诊断的指标,特异性较高。
其他:还可检测血多巴胺、血甲氧基肾上腺素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等。
影像学检查:
B超:可发现肾上腺区的肿瘤,有助于诊断。
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放射性核素检查:如131I-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闪烁扫描,可用于检测肿瘤的位置和功能。
诊断标准:
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测定血或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明显升高。
影像学检查发现肾上腺区有占位性病变。
不能被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年龄<55岁,应高度怀疑嗜铬细胞瘤。
相关内容: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
对于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控制血压、纠正心律失常等。术后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电解质等指标,防止出现并发症。
对于不能手术或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以控制血压和缓解症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