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1
2346次浏览
猩红热是由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在前驱期,起病通常较急,表现为突发的高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同时,患者会感到头痛、咽痛,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咽部或扁桃体充血水肿,并有脓性分泌物。此外,舌头可能出现舌乳头红肿凸起,即草莓舌现象。
进入出疹期后,皮疹通常在起病后1~2天迅速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随后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的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并覆盖有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触之呈鸡皮样,有粗糙感,且压之褪色。此外,患者面部通常潮红且无皮疹,而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在皮疹旺盛时,腹部、手足上可能还可见到粟状汗疱疹。
在恢复期,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按照出疹的顺序逐渐消退。脱皮是猩红热皮疹消退后的特征性表现,脱皮程度和时间因皮疹的轻重而异,一般可持续6周,且无色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