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2
7266次浏览
疝气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的现象。
在临床上,由于疝发生最多的部位在腹部,且腹外疝内容物大多数是肠管(肠管内主要是气体),所以民间通俗地称为“疝气”。疝气的发生原因主要与腹壁薄弱或腹壁强度降低以及腹内压增高有关。腹壁薄弱可能来自先天性因素,如发育异常,也可能来自后天性因素,如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减弱、饮食影响(特别是某些食物可能对胶原产生破坏作用)等。腹内压增高则可能由长期便秘、咳嗽、排尿困难、妊娠等因素引起。
疝气有多种类型,包括腹股沟疝(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疝气的90%以上,分为斜疝和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
根据疝发生的部位,还可以分为腹外疝和腹内疝。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腹内疝则是指脏器进入原有的腹腔内间隙成为疝,通常不易被诊所见到。
疝气的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表现为腹部或腹股沟区出现肿块,站立或用力时肿块突出,平卧或休息时肿块可消失或缩小。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下腹坠胀、消化不良、疼痛、腹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并影响日常生活。
疝气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幼儿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手术治疗则是通过修补腹壁缺损或切除突出物来根治疝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疝气有自愈的可能(特别是小儿疝气),但几率很小。因此,一旦发现疝气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疝气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腹内压的活动。饮食方面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过度摄入可能影响腹壁强度的食物(如豌豆类食物)。定期体检和遵医嘱治疗是预防疝气复发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