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7
2247次浏览
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需要引起重视。
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遗传因素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持续存在,为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创造条件;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促使病变发展;胆汁反流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也会增加肠上皮化生的风险。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胃黏膜损伤程度、化生范围等有关。
虽然并非所有的肠上皮化生都会恶变,但其中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特别是伴有异型增生者,恶变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和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变。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改变,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经病理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及具体类型。此外,一些血液检查如胃蛋白酶原等也可能对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包括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改善饮食习惯、减少胆汁反流等;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对于伴有异型增生者,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同时,患者需定期复查内镜及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需要认真对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恶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