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02
4876次浏览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等证型。
1.风寒湿痹
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治疗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主,常用防风汤加减。
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选用乌头汤加减。
2.风湿热痹
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症状。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治疗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常可收效。
3.痰瘀痹阻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舌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应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桃红饮加味可作为治疗选择。
4.肝肾亏虚
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偏于阳虚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阳痿遗精,或妇女带下清稀。偏于阴虚者,心烦失眠,头晕目眩,咽干耳鸣,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数无力。阳虚者治以补肾阳、益气血、祛风湿,可遵医嘱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者以培补肝肾、强壮筋骨为主,选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中医治疗痹症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合适的方剂,且中药方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不宜自己盲目用药。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适当锻炼,以促进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