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9-17
5956次浏览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受水分摄入丢失及电解质代谢异常影响儿童机体代谢活跃对渗透压变化敏感需关注水分与电解质平衡老年人调节功能减退应合理补水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监测调整渗透压稳定。
一、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定义与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中晶体物质(主要为电解质,如钠离子、氯离子等)形成的渗透压,正常约为298mmol/L,其中钠离子和氯离子贡献了绝大部分渗透压。
二、生理作用
1.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细胞膜,血浆晶体渗透压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保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可致细胞皱缩;若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细胞则吸水膨胀,可能影响细胞正常代谢。
三、影响因素
1.水分摄入与丢失:摄入水分不足或大量出汗、腹泻等致水分丢失过多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大量饮水或静脉输入过多无电解质溶液,可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2.电解质代谢异常:如钠离子、氯离子等电解质浓度改变,会直接影响血浆晶体渗透压,例如高钠血症可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四、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机体代谢活跃,细胞对渗透压变化更敏感,需关注水分摄入与电解质平衡,避免因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导致脱水或细胞功能紊乱,如婴幼儿喂养时需保证适当水分补充。
老年人:老年人生理调节功能减退,对血浆晶体渗透压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应注意根据身体状况合理补水,防止因渗透压异常引发心脑血管等相关问题。
有基础病史人群: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肾脏或内分泌调节电解质与水分的功能受限,需密切监测血浆晶体渗透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渗透压异常加重病情,例如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电解质摄入以维持渗透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