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9-08
2878次浏览
压迫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皮肤受压后数小时在易受压处出现红肿瘙痒风团等表现,与皮肤肥大细胞受压刺激释放炎症介质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通过病史询问和皮肤压迫试验诊断,需避免诱因,用抗组胺药治疗,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且用药遵医嘱,成人合理选方案并观察变化。
一、定义
压迫性荨麻疹是物理性荨麻疹的一种类型,指皮肤受到压迫后,在受压部位发生风团和水肿的皮肤疾病。受压通常在4-8小时后引发症状,持续时间多为8-72小时。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受压部位(常见于手掌、足底、臀部等易受压处)出现红肿、瘙痒的风团,风团大小不一,形态可呈片状或局限于受压区域。
2.发作特点:一般在受压后数小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烧灼感、疼痛感等不适。
三、发病机制
主要与皮肤肥大细胞受压迫刺激后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等)有关,这些介质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水肿和风团形成。
四、诊断依据
1.病史询问:了解皮肤受压后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及持续时间等情况。
2.皮肤压迫试验:通过用一定压力的物体压迫皮肤,观察是否在受压部位出现风团等典型表现以辅助诊断。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1.避免诱发因素:尽量减少皮肤受压情况,如避免长时间久坐、穿紧身衣物等。
2.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缓解症状,但需遵医疗规范使用。
3.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中可能导致受压的行为,若需用药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用药带来风险。
成人:需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同时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医疗原则,不自行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