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由念珠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因感染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有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多见于新生儿等,有相应表现及全身反应)、急性萎缩型(多在长期用抗生素等后,有黏膜充血糜烂等表现)、慢性肥厚型(又称念珠菌性白斑,有相应部位病损表现)、慢性萎缩型(义齿性口炎,多见于佩戴义齿者,有黏膜表现及不适),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多见于新生儿、小婴儿,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扁桃体、咽部、牙龈等。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可继发于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状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伴有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等症状。
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又称念珠菌性白斑。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颊部病损常对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多见于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患者自觉黏膜灼热、干燥、发痒、刺痛等不适。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长期吸烟、饮酒或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的人群,发生口腔念珠菌病的风险可能增加;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相关类型的口腔念珠菌病表现。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家长应密切观察其口腔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对于佩戴义齿的患者,要注意义齿的清洁和保养,减少念珠菌的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