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7
6145次浏览
慢性脓胸是急性脓胸病程超六周因脓腔壁增厚形成纤维板限制肺膨胀的化脓性疾病,病因包括急性脓胸处理不当、致病菌因素、合并复杂情况及患者自身因素,病理是纤维蛋白沉积机化致呼吸功能障碍与胸廓畸形,临床表现有全身低热乏力等及局部反复咳嗽胸壁塌陷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治疗分改善引流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合并基础疾病者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性脓胸是指急性脓胸病程超过6周,因脓腔壁增厚形成纤维板,限制肺膨胀的化脓性感染性疾病,病理上表现为脏、壁层胸膜纤维蛋白沉着并逐渐机化增厚。
二、病因
1.急性脓胸处理不当:如引流管过细、位置不佳致引流不畅,或未及时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炎症迁延;2.致病菌因素: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急性脓胸转为慢性;3.合并复杂情况:存在支气管胸膜瘘、食管瘘等持续污染胸腔,干扰脓胸愈合;4.患者自身因素: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影响机体对感染的清除能力。
三、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脓胸时,胸膜腔产生渗出液,随炎症进展,纤维蛋白沉积于脏、壁层胸膜表面,逐渐机化形成纤维板。纤维板增厚限制肺的扩张,影响胸廓正常运动,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胸廓畸形。
四、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长期低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2.局部表现:反复咳嗽、咳痰,胸壁塌陷、肋间隙变窄,活动后气促,部分患者可触及胸壁皮下捻发感(若合并支气管胸膜瘘)。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胸膜增厚、肋间隙变窄,胸部CT能清晰显示脓腔范围、纤维板厚度及肺组织受压情况;2.胸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六、治疗原则
1.改善引流:重新评估引流管位置,确保引流通畅,必要时调整引流管;2.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胸膜纤维板剥脱术(适用于肺组织未严重纤维化者)、胸廓成形术(用于肺组织已严重纤维化者)等,以剥脱纤维板、恢复肺功能或重建胸廓形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手术需充分考虑儿童胸廓和肺组织的发育特点,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预防肺部并发症;2.老年患者:关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术前需优化基础疾病控制,术后鼓励早期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降低肺部感染风险;3.合并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利于感染控制和伤口愈合;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措施提升免疫功能,减少继发感染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