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7
8201次浏览
低血压和低血糖的区别在于定义、症状表现、诱发因素、诊断方法等方面。
1.定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其病理机制主要与心脏功能异常、血管张力改变、血容量不足等有关。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导致心脏收缩力下降,输出量减少,可引起血压降低;血管扩张,如感染性休克时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血压下降;失血、脱水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也会造成低血压。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一般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血糖的来源(生成)减少和去路(利用)增加。常见原因包括进食过少或未按时进食、降糖药物使用过量、运动过度等。胰岛素瘤会分泌过多胰岛素,加速血糖的利用和储存,从而导致低血糖。
2.症状表现
低血压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压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有关,轻度低血压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乏力、眼前发黑、注意力不集中等,尤其在突然站立或长时间站立时症状明显。严重低血压可出现晕厥、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甚至危及生命。
低血糖早期症状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焦虑等。随着血糖进一步降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言语不清、行为怪异、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昏迷、癫痫发作。
3.诱发因素
生理情况下,部分健康人群可能存在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关。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血压迅速下降。疾病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可导致低血压。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低血压。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量过少是低血糖常见的诱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但降糖药物剂量未调整时易发生。运动量过大,身体消耗过多的葡萄糖而未及时补充,也会导致低血糖。此外,饮酒、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细胞瘤等也可诱发低血糖。
4.诊断方法
低血压主要通过血压测量来诊断。使用血压计在安静状态下测量上臂肱动脉血压,多次测量血压值低于正常范围即可诊断。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等,以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低血糖通过血糖检测来诊断。采集指尖血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血糖值低于正常范围可诊断为低血糖。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查,如胰岛素、C肽水平测定、胰腺CT等,以查找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