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16
6878次浏览
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包括一般和病因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谨慎用药。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致病因,它可通过其产生的毒素和酶等物质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在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50%-90%。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病风险;过度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从而导致胃黏膜炎症。
4.其他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老年人胃黏膜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非萎缩性胃炎;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失调,引发炎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固定。
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可能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嗳气:患者会不自觉地频繁嗳气,感觉胃内气体上涌。
反酸: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非萎缩性胃炎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反复腹痛,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腹痛特点可能不典型,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腹痛较轻,而以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为主要表现,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情况,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患者口服相关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方法无创、简便。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可同时明确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炎症情况。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
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
2.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和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谨慎用药:避免不必要地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必须服用时可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