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16
1446次浏览
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病理改变、病因、症状表现、胃镜及病理检查特点、治疗与预后方面存在差异。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浸润且无萎缩性改变的疾病,多与Hp感染等有关,症状无特异性,胃镜及病理有相应特点,治疗针对病因预后较好;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有萎缩性改变,与年龄、自身免疫等多因素相关,症状更复杂,胃镜及病理有其特征,治疗复杂且萎缩黏膜难完全逆转,有癌变风险需密切随访。
一、定义与病理改变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胃部疾病,胃黏膜层未见萎缩性改变,基本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胃腺体保持正常结构。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经发生了萎缩性改变,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二、病因差异
非萎缩性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70%-90%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还可能因长期饮用浓茶、烈酒、过冷或过热的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以及胆汁反流等因素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的人群易患,有Hp感染家族史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萎缩性胃炎:除了Hp感染外,还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自身免疫因素也是重要病因,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黏膜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胃体黏膜萎缩;遗传因素在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起作用;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等)、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等也可能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
三、症状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人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不一定呈平行关系,不同年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以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为主要表现,成人则以上腹部不适等为主。
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较复杂且多样,除了可有非萎缩性胃炎的类似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因胃黏膜萎缩影响维生素B吸收导致恶性贫血等)、腹泻等表现,中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格外注意排查。
四、胃镜及病理检查特点
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液分泌增多,胃黏膜表面常见点状糜烂,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层有炎症细胞浸润,腺体无萎缩。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灰暗,呈灰黄或灰绿,黏膜血管显露,皱襞变细平坦等;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等肠型或胃型上皮化生改变。
五、治疗与预后
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Hp阳性者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常用药物组合如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同时避免诱发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胃黏膜炎症可消退,预后较好,但如不注意预防,可能复发。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原则相似,但儿童患者抗Hp治疗需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
萎缩性胃炎:治疗较为复杂,首先也是针对病因治疗,对于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者需密切随访。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改善,但萎缩的胃黏膜较难完全逆转,且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中重度萎缩、伴有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中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时更要重视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癌变迹象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