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1
4528次浏览
小儿痢疾与肠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别,特殊人群小儿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其发病及预后,需关注小儿相关情况并培养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等预防及应对。
小儿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特定的病原体。例如,痢疾杆菌可在污染的食物、水等环境中存活,儿童接触后容易感染。
肠炎的病因相对多样,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除痢疾杆菌外的其他致病性细菌)、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可能与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生冷、不洁食物等)、过敏等有关。比如,儿童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引发病毒性肠炎。
临床表现方面
小儿痢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腹泻频繁,大便次数可达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性状为黏液脓血便,伴有明显的腹痛和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例如,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大便中有大量的白细胞、红细胞及痢疾杆菌等。
肠炎:不同病因引起的肠炎表现有所差异。病毒性肠炎一般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次数较多,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细菌性肠炎除腹泻外,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大便可为黏液便等,但一般脓血便相对痢疾而言较少见;饮食不当引起的肠炎,腹泻程度与饮食不洁或不当的程度相关,可能有腹痛,但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实验室检查方面
小儿痢疾: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血常规检查常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肠炎:病毒性肠炎粪便病毒检测可呈阳性,细菌感染性肠炎粪便培养可找到相应的致病菌,非感染性肠炎则无特定病原体发现,血常规变化根据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病毒性肠炎白细胞可正常或降低等。
特殊人群(小儿)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年龄因素影响
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患痢疾或肠炎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婴幼儿患痢疾时,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因为其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在护理方面,需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对于肠炎,婴幼儿也可能更快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生活方式相关
小儿的生活方式如饮食卫生习惯等与痢疾和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家长要注意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等。对于已添加辅食的小儿,要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这有助于预防痢疾和肠炎的发生。如果小儿发生了痢疾或肠炎,在患病期间要注意饮食调整,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病史相关
有肠道疾病既往史的小儿,再次发生痢疾或肠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曾患过肠炎的小儿,其肠道黏膜可能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再次接触致病因素时更容易发病。对于这类小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重肠道的保护,如注意保暖、避免腹部着凉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小儿肠道功能的变化,一旦出现腹泻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