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8
6011次浏览
十二指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与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早期多无明显特异症状,进展期有消化道出血、黄疸、消瘦乏力等表现,可通过内镜、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早期治疗预后较好,老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及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相应注意。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十二指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为人体十二指肠段,在消化道肿瘤中占比较低,但随着医疗检测手段进步,临床发现病例有逐渐增多趋势,发病与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二、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遗传基因突变可增加个体患十二指肠癌的易感性,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曾患此类肿瘤,其亲属发病风险相对普通人群有所升高。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十二指肠黏膜,可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致使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长期慢性刺激会增加癌变发生几率。
3.饮食生活习惯:长期摄入高盐、烟熏、腌制类食物,以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对十二指肠黏膜产生持续不良刺激,逐步提高癌变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仅可能出现轻微上腹部隐痛、不适等,易被忽视,常不引起重视。
2.进展期表现:随肿瘤生长进展,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呕血;若肿瘤阻塞胆管,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进而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还可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性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通过胃镜或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十二指肠病变部位,能清晰发现病灶,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此为确诊十二指肠癌的关键依据。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清晰呈现肿瘤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及有无转移病灶等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精准评估肿瘤细节及周围组织受累,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3.肿瘤标志物检测:部分患者血清中相关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等)可能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但不能仅据此确诊。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早期十二指肠癌首选手术切除,通过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争取达到根治目的。
2.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3.放疗:针对局部肿瘤进行照射,可控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引起的压迫等相关症状。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预后: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2.特殊人群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能力,选择相对温和且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营养支持,保障机体基本需求。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确诊十二指肠癌后,应积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因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强调改变饮食结构,避免食用高盐、烟熏、腌制等致癌食物,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以降低肿瘤复发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