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8
9560次浏览
淋巴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淋巴结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属肺外结核常见类型可累及多部位,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且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临床表现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及不同部位特点还有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治疗遵循抗结核原则用相关药物手术为辅助,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免疫低下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淋巴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淋巴结所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属于肺外结核的常见类型,可累及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
二、病因
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如飞沫传播)或消化道侵入人体,随后在淋巴结内定植繁殖,引发免疫反应及病理改变。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发病,例如长期营养不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常出现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初期质地较硬、可推动,无明显疼痛;病情进展时,淋巴结可相互粘连、与皮肤粘连,部分可破溃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排出稀薄脓性物质,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2.不同部位特点:颈部淋巴结核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单侧或双侧颈部,呈串珠样排列;腋下淋巴结核可因上肢或胸部结核病灶蔓延所致;腹股沟淋巴结核则与下肢、会阴部结核感染相关。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结核病史及全身症状,通过触诊了解淋巴结大小、质地、活动度及有无粘连、破溃等情况。
2.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可辅助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血沉检查可反映疾病活动程度,活动期多增快。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可评估淋巴结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4.病理学检查:淋巴结穿刺或活检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或典型结核病理改变(如干酪样坏死)是确诊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
遵循抗结核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等。对于形成窦道或较大脓肿的患者,可能需结合手术治疗,但手术多为辅助手段,需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进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淋巴结核需谨慎选择抗结核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且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支持。
2.孕妇患者:抗结核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淋巴结核,需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免疫支持,治疗周期可能延长,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