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29
4813次浏览
胃泌素瘤是源于胰腺胰岛G细胞或十二指肠促胃泌素瘤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致胃酸过度分泌引发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消化性溃疡腹泻等诊断靠血清胃泌素测定激发试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和手术特殊人群需考虑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的不同情况。
胃泌素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源于胰腺胰岛G细胞或十二指肠的促胃泌素瘤细胞,肿瘤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致使胃酸过度分泌,进而引发消化系统一系列病理改变。
发病机制
胃泌素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正常情况下调节胃酸分泌。胃泌素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异常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大量分泌胃酸,导致胃、十二指肠等部位胃酸浓度显著升高,长期高胃酸环境破坏黏膜屏障,易引发消化性溃疡等病变。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及球后,也可出现在食管下段、空肠等不典型部位,且溃疡常呈多发性、难治性,常规抑酸治疗效果欠佳。
腹泻:患者可出现腹泻症状,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大便多呈水样或脂肪泻样,与胃酸过度分泌导致肠道消化功能紊乱有关。
诊断方法
血清胃泌素测定: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通常大于1000pg/ml,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激发试验:如促胰液素刺激试验,给予促胰液素后,胃泌素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会异常升高,可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MRI以及内镜超声等,用于定位肿瘤所在部位,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溃疡等症状。
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肿瘤,手术切除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去除肿瘤源,从根本上解决胃泌素过度分泌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患胃泌素瘤时需谨慎评估病情,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需求,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中需考虑月经周期对药物代谢的可能影响,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兼顾月经周期相关因素,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药物或手术对基础病的影响,避免治疗过程中对基础病产生不利影响,保障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