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30
4023次浏览
胃泌素瘤由胰岛G细胞异常增生或肿瘤致持续过度分泌胃泌素引发病症,多数散发性少数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相关,有消化性溃疡、腹泻表现,通过血清胃泌素测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等激发试验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手术、姑息,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女性妊娠需多科协作监测,MEN1家族史人群需定期检查。
一、定义
胃泌素瘤是由胰岛G细胞异常增生或形成肿瘤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特征为持续过度分泌胃泌素,进而引起胃酸分泌显著增多,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相关病症。
二、病因
多数胃泌素瘤为散发性,少数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相关,MEN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同时可能伴有甲状旁腺、垂体等部位的内分泌肿瘤。
三、临床表现
1.消化性溃疡相关表现:因胃酸大量分泌,易导致难治性、复发性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等部位,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烧心等症状,溃疡还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腹泻:约半数患者伴有腹泻,每日排便次数不等,粪便多呈水样或脂肪泻样,与胃酸过度刺激肠道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血清胃泌素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升高是重要诊断依据,一般空腹血清胃泌素>1000pg/mL高度提示胃泌素瘤。
2.激发试验:如促胰液素刺激试验,静脉注射促胰液素后,胃泌素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会异常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内镜可发现胰腺内较小的肿瘤;CT、MRI等检查有助于发现胰腺外或转移部位的肿瘤。
五、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以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2.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根治的关键,可去除异常分泌胃泌素的病灶。
3.姑息治疗: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长期使用药物控制胃酸分泌,维持病情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长期胃酸过度分泌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及骨骼发育,治疗中要兼顾控制病情与保障儿童正常生长需求。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需加强病情监测,因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酸分泌及病情波动,需在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共同协作下管理病情。
MEN1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血清胃泌素、影像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泌素瘤,及时干预,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