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31
9529次浏览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致病菌常见金黄葡萄球菌等且不同人群易感不同致病菌,机体免疫低下时易发病,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及严重并发症,诊断靠病史采集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等),治疗分抗感染及支持对症,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中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二、病因
(一)致病菌因素
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不同人群易感染的致病菌有差异,如儿童易感染B族链球菌等,老年人可能因长期住院等接触多重耐药菌风险高。
(二)机体因素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病,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的人群,以及新生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其自身防御机制较弱,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
三、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有发热(可呈高热或低热)、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局部表现
部分患者可发现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肺炎、尿路感染等原发感染部位的相应症状,若感染灶未及时控制,可导致感染扩散。
(三)严重并发症表现
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倾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等相应表现)。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史、基础疾病情况、是否有侵入性操作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等。
2.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可明确致病菌种类,有助于针对性选用抗生素,但需注意采血时间(通常在发热初期、使用抗生素前)。
3.其他检查: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可升高,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感染选用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真菌感染者选用抗真菌药物等,用药需早期、足量、足疗程。
(二)支持对症治疗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如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对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者需进行相应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败血症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早期识别感染征象,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败血症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基础疾病掩盖,需加强观察,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三)孕妇
孕妇发生败血症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积极控制感染,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