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10-31
1806次浏览
新生儿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包括产前、产时、产后,临床表现有体温不稳定等非特异性表现及黄疸等特异性表现,诊断靠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并支持治疗,预防需加强围生期保健、新生儿护理及高危新生儿监测,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要加强相关护理监测。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二、病因
1.病原菌:常见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地区病原菌构成可能存在差异,如我国部分地区早发型败血症以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为主,晚发型败血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多见。
2.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等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致胎儿接触污染的产道分泌物而感染。
产后感染:最常见,多因皮肤、黏膜、脐部等部位感染扩散入血,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皮肤破损处侵入,大肠埃希菌可由肠道、尿道感染后入血。
三、临床表现
1.非特异性表现:体温不稳定(多数体温不升,也可发热)、拒奶、嗜睡、反应差、哭声弱、面色欠佳、呼吸急促或暂停等。
2.特异性表现:出现黄疸(可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肝脾肿大、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呕血、便血等)、休克表现(皮肤花斑、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出现中毒颗粒等。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有助于病情评估。
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严格无菌操作采集血液标本,阳性结果可明确病原菌。
降钙素原(PCT):PCT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对败血症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胸片、超声等检查,协助判断有无肺炎、脓肿等并发症。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发型败血症多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及B族链球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晚发型败血症常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抗生素。
2.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热量供应,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重症可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孕妇定期产检,积极治疗孕期感染。
2.新生儿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脐部严格消毒护理,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高危新生儿监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吃奶等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免疫系统更不成熟,易发生败血症且病情进展快,需加强体温管理,保持环境温度适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更换衣物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感染相关指标。
2.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自身抵抗力弱,感染后易扩散,要注意皮肤皱褶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喂养时注意卫生,防止胃肠道感染后入血。
3.有基础疾病新生儿: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机体抵抗力差,更易发生感染,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感染防控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