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7次浏览
二期梅毒疹由梅毒螺旋体经皮肤黏膜微小破损繁殖后经血播散全身引发,临床表现有斑疹性、丘疹性(含肛周外生殖器扁平湿疣等)、脓疱性梅毒疹,诊断依据为病史、临床表现及梅毒血清学联合检测,治疗主要用青霉素类,孕妇需谨慎用药防胎儿感染,儿童需遵儿科原则选安全治疗方案。
一、二期梅毒疹的发生机制
二期梅毒疹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进入二期阶段所产生的皮肤黏膜损害。梅毒螺旋体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进入人体后,在局部繁殖,然后经血液传播至全身,引发全身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皮肤黏膜出现一系列损害,即二期梅毒疹。
二、二期梅毒疹的临床表现
1.斑疹性梅毒疹:较为常见,表现为淡红色或褐红色斑疹,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楚,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皮疹数目较多但分布对称,不治疗也可自行消退。
2.丘疹性梅毒疹:包括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等皮肤摩擦和潮湿部位,为扁平的湿丘疹,表面糜烂,内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还有小结节性梅毒疹等,皮疹为坚实的小丘疹,可融合成斑块。
3.脓疱性梅毒疹:相对少见,表现为脓疱样损害,可伴有全身症状。
三、二期梅毒疹的诊断依据
1.病史:有不洁性行为史、梅毒感染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出现上述典型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
3.实验室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是重要依据,如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可检测特异性抗体,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可检测非特异性抗体,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二期梅毒疹的治疗
主要采用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杀灭梅毒螺旋体来控制病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发生二期梅毒疹需格外谨慎,用药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以防止梅毒螺旋体垂直传播给胎儿,影响胎儿健康。
2.儿童:儿童患二期梅毒疹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治疗时严格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安全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及儿童的身体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