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出血为主的炎症性疾病,有药物、感染等常见病因,表现为血尿、膀胱刺激症状,通过尿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诊断治疗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常见病因
药物因素: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损伤膀胱黏膜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儿童肿瘤患者,因其肾脏对药物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可引起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出血,在儿童群体中腺病毒感染引发出血性膀胱炎的情况时有报道,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易受病毒侵袭。
其他因素:放射性损伤,如盆腔部位进行放射治疗时,可能损伤膀胱组织引发出血性膀胱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累及膀胱导致发病,但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
血尿:是最主要的表现,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血尿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血尿,甚至导致贫血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时,家长较易发现,需及时关注。
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频繁排尿等,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沉渣可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膀胱内情况,观察膀胱黏膜是否有病变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等结构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引起,可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如果是感染因素,针对相应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放射性损伤导致的则需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放射性损伤对膀胱的影响。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血尿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等对症处理;注意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出现贫血的患者,必要时进行输血等支持治疗。儿童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药物对各器官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器官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出血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