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的处理包括体位调整(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吸氧(高流量吸氧等)、药物治疗(吗啡、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及注意事项)、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并处理病因)、病情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一、体位调整
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这样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尤其适用于大多数急性心衰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均可采用此基础体位调整。
二、吸氧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一般氧流量为6-8升/分钟,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吸氧有助于改善患者缺氧状况,不同人群在吸氧时需注意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吸氧方式和流量等,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调节流量以避免不适。
三、药物治疗
1.吗啡: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所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还能扩张外周血管。但对于呼吸功能抑制明显、昏迷、休克以及严重肺部疾病患者应慎用,儿童一般避免使用吗啡。
2.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能快速利尿,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用药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电解质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和电解质影响可能不同,比如儿童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更要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
3.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甘油,可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硝普钠能同时扩张动脉和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但需密切监测血压。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严格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调整药物剂量。
四、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急性心衰的病因并进行治疗,比如若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可能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等;对于有感染因素的要积极控制感染等,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不同,需根据患者具体病史等情况来实施。
五、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患者的症状变化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不同,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判断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