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涉及自身免疫、感染、哺乳相关等,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乳头溢液等,多见于生育后女性,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大部分预后较好但部分可能复发,特殊人群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形成肉芽肿。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乳腺组织的自身抗体,提示自身免疫在发病中起作用。
感染因素:某些感染可能是诱因,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曾被报道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相关,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明确找到感染源。
哺乳相关:部分患者发病与哺乳有关,可能是哺乳过程中乳腺导管阻塞,乳汁淤积等因素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肉芽肿。
三、临床表现
症状
乳房肿块: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较明显。
皮肤改变:病变处皮肤可出现红肿,类似炎症表现,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等。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等。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生育后女性,尤其是30-40岁左右的经产妇,但也有少数年轻女性或未生育女性发病的情况。
四、诊断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对病变的显示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相对超声等稍差。
磁共振成像(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较高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等病理表现。
五、治疗
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
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乳腺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需谨慎评估,避免过度切除乳腺组织影响美观和功能。
六、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肿块可逐渐消退,症状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对于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女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哺乳功能的保护,尽量选择对哺乳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全身状况对治疗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