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吐血是因肿瘤侵犯胃部血管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致胃黏膜糜烂溃疡致血管破裂出血,表现有出血量少(呕吐物带少量血丝等)、中等(呕吐暗红色血伴头晕乏力等)、多(大量呕血伴休克表现),需通过胃镜、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有相关高危因素等出现吐血需及时就医排查。
肿瘤侵犯血管相关机制
胃癌细胞不断增殖,会向周围组织浸润,当侵犯到胃内的血管时,血管的完整性被破坏。血管中的血液就会流出,血液可能随着胃酸等胃内物质混合后经口腔吐出。不同部位的血管被侵犯,吐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侵犯到胃左动脉等较大血管时,可能出现大量呕血,表现为呕吐出大量鲜红色血液甚至伴有血块;若侵犯的是较小血管,可能是呕出暗红色血液或呕吐物中带有血丝等。
胃癌吐血的表现形式
出血量少:可能仅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少量血丝,或者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这种情况往往是肿瘤导致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少,不容易被患者自身察觉,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才能发现。
出血量中等:患者可能会呕吐出暗红色的血液,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胃酸作用发生了一定变化。此时患者可能还会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引起的。
出血量多:会出现大量呕血,呕吐物为鲜红色血液,还可能伴有心慌、出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因为短时间内失血量较大,机体的代偿机制难以维持正常的循环功能,就会出现这些严重的症状。
相关检查及应对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部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同时还能明确出血的部位。如果发现出血部位,还可以在胃镜下进行一些止血操作,比如注射止血药物、使用氩离子凝固术等进行止血治疗。
影像学检查:像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当患者出现吐血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虽然胃癌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类似症状也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来排除相关疾病。同时,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出现吐血等症状时更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诊排查胃癌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