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有常见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还存在癌变风险、可致肠道梗阻、影响营养吸收等危害,腺瘤性息肉越大癌变可能性越高,较大息肉可致肠道梗阻,其影响营养吸收会带来不良后果。
一、结肠息肉的症状
1.常见症状
便血:多为间断性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部分患者大便表面带血,严重时可出现大量便血。例如,研究发现约有一半左右的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便血症状,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黏膜与肠道蠕动摩擦后容易破损出血。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比如有些患者原本排便规律,突然出现大便次数较前增多,每天3-5次不等,且大便不成形;或者原本经常便秘的人,近期便秘情况加重,排便困难。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呈间歇性发作。这是由于息肉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2.不同年龄段的症状特点
儿童:儿童结肠息肉相对少见,但也有其特点。可能表现为便血,多为鲜红色血便,量较少,有时仅在大便表面可见血迹。同时,儿童可能会出现腹痛,但表述可能不清晰,家长需密切观察。另外,儿童还可能因息肉导致肠道套叠,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等症状,这是因为儿童肠道相对较细,息肉容易引起肠套叠。
老年人:老年人结肠息肉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便血可能不明显,而更多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如长期便秘突然变为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这是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在减退,息肉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更容易被忽视,且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腹痛等症状可能不突出。
二、结肠息肉的危害
1.癌变风险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例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到10%-20%左右。随着息肉的长期存在,息肉细胞不断增生突变,逐渐发展为结肠癌。研究表明,大部分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恶变而来,从腺瘤性息肉发展为癌通常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但也有部分进展较快的情况。
2.肠道梗阻
较大的结肠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梗阻。尤其是带蒂的息肉,如果蒂较长,息肉可随着肠道蠕动而扭转,导致肠腔堵塞,引起肠梗阻。儿童结肠息肉相对较细的蒂,也可能因肠道蠕动发生套叠进而导致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减退,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息肉更容易引起梗阻情况,且一旦发生梗阻,治疗相对复杂,恢复时间较长。
3.影响营养吸收
结肠息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息肉的存在会干扰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长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贫血等情况。例如,息肉引起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影响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儿童,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息肉对营养吸收的影响会更明显;对于老年人,本身营养储备相对较少,也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