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6月龄-5岁儿童常见急症,由年龄、感染、遗传等因素引发,发作时意识丧失等,婴幼儿和有家族史儿童需特殊注意,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降温等。
一、高热惊厥的定义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多发生于6月龄-5岁儿童,是指当儿童体温骤然升高(通常是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时发生的惊厥,且排除了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二、引发高热惊厥的原因
(一)年龄因素
6月龄-5岁的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较差。大脑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抑制作用较弱,当受到高热刺激时,容易出现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成熟,5岁以后高热惊厥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病毒感染后会导致机体发热,体温迅速上升,刺激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引发惊厥。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儿童体温可在短时间内升至39℃以上,进而诱发高热惊厥。
2.细菌感染:像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能导致高热惊厥。细菌感染后释放的毒素等物质会影响儿童的体温调节和神经系统功能,当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引发惊厥。
(三)遗传易感性
部分儿童存在高热惊厥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高热惊厥的病史,儿童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会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对高热的耐受阈值,使得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儿童在相同体温升高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惊厥发作。
三、高热惊厥的表现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发作表现
高热惊厥发作时,儿童通常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同时可能伴有口唇发绀、口吐白沫等表现,发作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秒至数分钟内缓解。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更不完善,在发生高热惊厥时更应密切观察。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解开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但要避免过度降温。
2.有家族高热惊厥史的儿童:家长应更加关注这类儿童的体温变化,在儿童出现发热时,要尽早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热贴、适量服用儿童适用的退热药物(需严格按照儿童体重等情况谨慎选择),并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体温有上升趋势或出现疑似惊厥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