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休息、抬高患肢、冷敷)、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低嘌呤饮食、大量饮水)及预防复发相关(监测尿酸水平、避免诱发因素),各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合理实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与抬高患肢: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立即休息,避免受累关节负重。同时将患肢抬高,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急性发作时让患者卧床,将脚垫高,高于心脏水平。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其舒适的休息姿势,避免活动加重疼痛。
2.冷敷:在发作初期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对于婴幼儿等皮肤娇嫩人群,更要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症状。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适的风险,需谨慎使用。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评估后认为获益大于风险。
2.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但副作用相对较多,如胃肠道反应等。对于老年患者,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秋水仙碱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儿童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除非是在严格的医疗评估下。
3.糖皮质激素:如果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疗效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如泼尼松等。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有较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低嘌呤饮食:发作期间应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嘌呤食物。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要通过调整饮食来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儿童患者也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避免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影响病情。
2.大量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使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但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儿童患者也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调整。
四、预防复发相关
1.监测尿酸水平:在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根据尿酸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更要重视尿酸的监测。儿童患者如果有痛风相关情况,也需要定期监测血尿酸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2.避免诱发因素:尽量避免劳累、受凉、饮酒等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因素。对于有饮酒习惯的患者,要劝导其戒酒;对于工作劳累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儿童患者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等情况,家长要给予关注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