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包括康复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稳定性,有腰部伸展运动、腰背肌锻炼等)、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减轻神经根水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物理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有牵引、按摩、针灸、热敷等);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情况,如出现进行性下肢无力等,术式有减压术(椎板切除术等)、融合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等)。
一、非手术治疗
1.康复锻炼
意义: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椎的稳定性,从而缓解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的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康复锻炼的方式和强度需有所调整。例如,年轻且经常运动的人群可以进行相对高强度的核心肌群训练,如平板支撑等;而中老年人群可能更适合低强度的散步、游泳等运动。
:包括腰部伸展运动、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腰部伸展运动可增加腰椎的活动度,缓解腰部肌肉紧张;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坚持一段时间后缓慢放下;小飞燕则是患者俯卧位,头、颈、胸及双下肢同时抬起,形似飞燕。
2.药物治疗
意义: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减轻神经根水肿等。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有疼痛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适用,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使用时需关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
具体药物: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3.物理治疗
意义:物理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压迫症状。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物理治疗的效果和方式也有差异。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可能更适合采用牵引等物理治疗来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具体方法:包括牵引、按摩、针灸、热敷等。牵引可通过器械对腰椎进行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通过手法放松腰部肌肉;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意义: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且病史较短但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若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手术;而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具体情况:如出现进行性下肢无力、行走距离进行性缩短、大小便功能障碍等情况时,通常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意义: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等情况。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具体术式:包括减压术(如椎板切除术等)、融合术(如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等)等。椎板切除术主要是切除部分椎板,扩大椎管容积,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则是在减压的基础上,进行椎间融合,增加腰椎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