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发沉发胀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及运动量少突然增加行走量的人易出现;病理性因素有下肢静脉疾病(如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淋巴系统疾病(如淋巴水肿)、神经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脑卒中)、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不同疾病有其各自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一)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年龄与性别影响:对于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无论男女,长时间站立后腿部发沉发胀较为常见。这是因为腿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重力影响,正常情况下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但长时间站立会使静脉瓣承受过大压力,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腿部血液淤积,出现发沉发胀感。一般经过休息、抬高腿部后可缓解。
生活方式影响:运动量少的人突然增加行走量,腿部肌肉代谢产物堆积,也会出现腿发沉发胀。例如长期久坐的人突然进行较长距离行走,腿部肌肉疲劳,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引发这种不适。
二、病理性因素
(一)下肢静脉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站立的人群也易患病。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静脉扩张迂曲,患者会感觉腿发沉发胀,尤其在傍晚症状明显,同时可看到腿部蚯蚓状曲张静脉。研究表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比例有一定差异,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或下肢创伤者。血液在深静脉内凝结成血栓,阻碍血液回流,导致腿部肿胀、发沉,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颜色可呈暗红色。这种情况较为危急,若血栓脱落随血流移动可能造成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二)淋巴系统疾病
淋巴水肿:常因淋巴管阻塞等原因引起。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或后天感染、手术等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可出现腿部肿胀、发沉,皮肤逐渐增厚、粗糙。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先天性淋巴水肿多见于儿童,后天性淋巴水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感染等因素可诱发其急性发作,使肿胀等症状加重。
(三)神经系统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中老年人,长期弯腰工作或腰部外伤史者易患。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发沉发胀等症状。年龄较大者腰椎退变明显,发病风险高,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弯腰等会增加椎间盘承受压力,诱发疾病。
脑卒中:多见于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生后,若影响到控制下肢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功能,可出现患侧腿部发沉发胀、无力等症状。不同性别发病风险受基础疾病影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男女,发病后出现腿发沉发胀等下肢症状的概率相对较高。
(四)其他疾病
心功能不全: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脏病史者。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淤血,可导致下肢水肿、发沉发胀,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年龄较大者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若有基础心脏疾病,更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相关表现。
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可引起下肢水肿、发沉发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但都会影响水钠代谢和蛋白代谢,进而出现腿部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