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出现吐血的原因包括颅底骨折相关(前颅底骨折累及筛骨、中颅底骨折累及蝶骨致血液流入咽部)、合并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颅脑损伤致应激反应引发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出血),还需考虑是否合并胸部损伤误判及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影响。
一、颅底骨折相关导致吐血的机制
1.前颅底骨折:前颅底骨折可能累及筛骨,若筛骨骨折伴脑膜撕裂,脑脊液可经鼻腔流出形成脑脊液鼻漏,同时,骨折处的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血液经鼻后孔流至咽部,患者可能会将血液咽下后吐出,表现为吐血。例如有研究表明,前颅底骨折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因血液流入消化道而导致吐血的情况,这与前颅底的解剖结构与鼻腔、咽部相通有关,骨折破坏了相关血管和结构,使得血液有途径进入消化道。
2.中颅底骨折:中颅底骨折累及蝶骨,蝶骨骨折可能损伤颈内动脉等重要血管,血液可经破裂孔流入咽部,进而引起吐血。中颅底骨折时,由于解剖位置靠近咽部相关通道,血管损伤后血液容易通过这些通道进入消化道被吐出。
二、合并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导致吐血
1.颅脑损伤后的应激反应:颅骨骨折往往是较为严重的头部创伤,患者在遭受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胃黏膜应激性溃疡。这是因为颅脑损伤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溃疡出血。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应激性溃疡并导致吐血的概率相对较高,约在一定百分比范围内,其机制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内分泌的紊乱密切相关。
2.具体表现及影响因素:应激性溃疡导致的吐血可能为呕血,血液颜色可因出血速度和在胃内停留时间而有所不同。如果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渣样;若出血速度快,则可表现为鲜红色血液吐出。而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吐血的严重程度。例如,老年患者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颅脑损伤后更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机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也可能出现吐血情况,不过相对发生率可能低于成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三、其他相关情况
1.合并胸部损伤:颅骨骨折患者有时可能同时合并胸部损伤,如肋骨骨折等,胸部损伤导致的咯血可能被患者误认为是吐血。但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可以鉴别。如果是胸部损伤导致的咯血,血液是从气道咳出,与吐血有明显区别,通过观察血液来源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可明确区分。
2.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也会影响颅骨骨折后吐血的情况。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患有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那么在颅骨骨折后,无论是颅底骨折相关的血管出血还是应激性溃疡出血,都可能加重出血倾向,导致吐血情况更严重。对于有基础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在处理颅骨骨折相关情况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同时关注凝血功能的纠正,以减少吐血等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