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有典型症状和重症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诊断,用抗疟药物治疗,预防可采取防蚊和控制传染源措施。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疟原虫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按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雌性按蚊叮咬感染疟疾的患者后,疟原虫会进入蚊体发育繁殖,之后再叮咬健康人时,疟原虫便会随之注入人体,从而导致健康人感染疟疾。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发作时先出现明显的寒战,持续数分钟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随后进入高热期,持续数小时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症状缓解,间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复发作。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作周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通常间隔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间隔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作则较为不规则。
重症表现:对于儿童、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出现重症疟疾。如患儿可能出现昏迷、抽搐、严重贫血、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若不能及时控制,会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外周血液中查找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可靠方法。可以采用厚血膜和薄血膜涂片染色镜检的方式,薄血膜涂片可用于鉴别疟原虫的种类,厚血膜涂片则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抗体等相关指标辅助诊断,一般用于疟疾的retrospective诊断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
治疗
目前有多种抗疟药物可用于治疗疟疾,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疟原虫的种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特殊人群的情况等合理选择药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并且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孕妇感染疟疾时,用药需谨慎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预防措施
防蚊措施:对于一般人群,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等防止被按蚊叮咬是重要的预防手段。在疟疾流行地区,尤其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夜间使用经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疗疟疾患者,对于患者居住环境进行蚊虫防控等措施,减少疟原虫在按蚊中的传播。对于从疟疾高发地区归来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疑似疟疾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