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局部用抗生素溶液等、全身用抗生素等)、手术治疗(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等)、病因治疗(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选择和手术安全性等,老年患者要综合基础疾病考虑治疗及术后恢复等。
一、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抗生素溶液:适用于鼓室黏膜充血、有脓液或黏液脓的情况,常用药物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起局部消炎作用,抑制细菌生长。
抗生素粉剂:用于穿孔大、脓液少的情况,如硼酸粉等,但现在已较少使用,因为粉剂可能会堵塞穿孔影响引流。
2.全身用药
急性期:如有急性感染迹象,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更敏感的抗生素能提高疗效。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适合儿童的抗生素种类。
二、手术治疗
1.鼓膜修补术
适用于鼓膜穿孔长期不愈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鼓膜,恢复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改善听力。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要谨慎,需综合评估鼓膜穿孔情况及对听力发育的影响等因素。
2.鼓室成形术
适用于中耳结构有明显病变,如听小骨破坏等情况,可同时进行鼓膜修补和听骨链重建等操作,提高听力并消除中耳炎症。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过严重耳部感染病史等,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精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
三、病因治疗
1.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等,这些病灶可能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诱因。对于儿童患者,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积极治疗。例如,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倒流至中耳,引发炎症反复,所以要及时对鼻窦炎进行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或鼻窦手术等方法。
2.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等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咽鼓管吹张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适度性。例如,对于因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通气引流不畅的儿童,可能需要考虑腺样体切除术来改善咽鼓管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中耳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手术的安全性。例如,儿童使用耳用抗生素滴剂时,要注意滴药的姿势和剂量控制,避免药物误入咽喉等部位。在手术方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手术时机的选择要以不影响其听力发育和正常生活为原则。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在合适范围,以保障治疗的安全进行。同时,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