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有局部(咽痛等)和全身(高热等)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樊尚咽峡炎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抗感染、局部治疗,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可通过增强体质、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诱因预防。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咽痛较为剧烈,吞咽时疼痛明显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扁桃体表面可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融合成伪膜状,但伪膜一般不超过扁桃体范围,易拭去,拭去后不易出血。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畏寒、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小儿患者可能因高热而出现抽搐、呕吐及昏睡等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检查可见扁桃体及腭舌弓、腭咽弓充血肿胀,扁桃体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可肿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升高。咽拭子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鉴别诊断
樊尚咽峡炎:由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较轻,咽痛程度相对较轻,扁桃体上的假膜为灰白色,边界清楚,易拭去,拭去后创面不出血,涂片可找到梭形杆菌及樊尚螺旋体。
单核细胞增多症性咽峡炎:由EB病毒感染引起,扁桃体红肿,但一般无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可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外周血中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白喉:由白喉杆菌引起,扁桃体上有灰白色假膜,假膜不易拭去,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咽部疼痛相对较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咽拭子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白喉杆菌。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适当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抗感染治疗:根据致病菌选用敏感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疗程为10天左右,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迁延或复发。
局部治疗:可用复方硼砂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漱口,以清洁口腔,减轻局部炎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体温变化,因为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时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在抗感染治疗时,需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注意观察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的变化,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患者用药需谨慎,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同时要权衡治疗的必要性和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如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早晚正确刷牙,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滋生。
避免诱因: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