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类,发病与血流滞缓、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有肿胀等表现,肺栓塞有呼吸困难等症状,诊断可通过超声等检查,预防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早期活动等措施,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抗凝等,肺栓塞治疗包含抗凝等多种方式
一、定义与分类
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引发的病症,主要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两类。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像股静脉、腘静脉等部位;肺栓塞则是深静脉内的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不同人群因自身状况不同,发病类型及表现有差异,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更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血流滞缓
长期卧床、术后制动等情况会使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这是引发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因。比如术后患者因身体虚弱需长时间卧床,血流滞缓增加了血栓形成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受此影响不同,儿童术后若过早制动也可能面临血流滞缓风险。
(二)血管损伤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会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外伤、手术等导致血管损伤,都可能引发静脉血栓。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但生活方式中频繁的血管操作等会增加血管损伤风险,进而提升静脉血栓形成几率。
(三)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女性体内激素变化等可导致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细胞释放相关物质也易出现血液高凝,这些情况都易引发静脉血栓。不同病史人群,如有血液系统疾病等本身就可能存在血液高凝倾向,更易发生静脉血栓。
三、临床表现与差异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患肢会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能升高,伴有疼痛,行走时疼痛加重。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儿童若发生深静脉血栓,可能因表述不清等导致诊断延迟。
(二)肺栓塞表现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肺栓塞可致血压下降、休克等。不同性别在肺栓塞表现上无本质区别,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长途旅行久坐的人,肺栓塞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与预防要点
(一)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静脉内血栓情况;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能更精准显示静脉血栓;血液D-二聚体检测可辅助诊断,D-二聚体升高提示有血栓形成可能,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诊断时,儿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二)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者应早期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血液高凝状态人群需在医生评估下采取抗凝预防措施,但要考虑不同人群禁忌,孕妇抗凝需谨慎。儿科患者术后等情况要适当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五、治疗原则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包括抗凝治疗,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展;有溶栓指征时可考虑溶栓,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巨大或难治性深静脉血栓可能需手术取栓。老年患者抗凝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出血等并发症,有出血病史患者抗凝要谨慎。
(二)肺栓塞治疗
包含抗凝、溶栓、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措施,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病史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最终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