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2
3651次浏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故称为促进性抗体。它可促进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引起血液浓缩和休克,进而引起DIC,加重休克和各种出血。所以二次感染登革热后一般病情会较严重,容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者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较高,病死率一般是1%到5%。当然,部分患者二次感染登革热之后,是可以自愈的,与二次感染登革病毒的数量以及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但考虑二次感染登革热之后出现登革出血热的几率较大,所以一般都建议二次感染登革热的患者在医院密切观察,一旦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