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12-22
7420次浏览
第二次感染登革热之后容易引起登革出血热,容易引起休克,导致病情加重,病死率增加。登革出血热的前驱期为2~5天,并出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在发热过程中或者热退后,病情会突然加重,表现为皮肤变冷、脉速、昏睡或者烦躁出汗,一般会引起消化道或者其他器官的出血,会引起肝肿大,引起束臂试验阳性,部分病例脉压会出现进行下降,如不治疗,会进入休克,可于4~6小时内死亡。所以第二次感染登革热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容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普通登革热的病死率为不到1/1万,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会大大增加,病死率可达1%~5%。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这些抗体。这些抗体具有弱的中和作用和强的促进作用,称为促进性抗体也就是登革抗体。登革抗体可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者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活性因子,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中渗出,进而引起血液浓缩,从而引起休克,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可引起DIC加重休克,并与血小板减少相一起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