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Zhu Ling
《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的根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小便不利,及(《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以治;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肉豆蔻、黄柏同用,如猪苓丸(《圣济总录》)。猪苓药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善通利水道,配生地、滑石、木通等,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如十味导赤汤(《医宗金鉴》)。
利水消肿,渗湿。
煎服,6~12g。
猪苓与茯苓:均利水消肿,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利水作用较强,无补益之功。而茯苓性平和,能补能利,既善渗泄水湿,又能健脾宁心。
1.《神农本草经》:“主痎疟、解毒……利水道。”
2.《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并谓“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本品含猪苓葡聚糖Ⅰ、甾类化合物、游离及结合型生物素、粗蛋白等。
其利尿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所致。猪苓多糖有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猪苓水及醇提取物分别有促进免疫及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