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肉酸痛可能由运动相关因素(无氧运动过量、肌肉拉伤)、疾病相关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血管病变、骨质疏松)及其他因素(寒冷刺激、电解质紊乱)引起,应对措施包括休息、拉伸放松、热敷或冷敷、补充电解质,若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
(一)运动相关因素
1.无氧运动过量:进行如短跑、高强度力量训练等无氧运动时,肌肉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当乳酸堆积过多且清除不及时,就会导致小腿肌肉酸痛。例如长时间未运动后突然进行大量深蹲等运动,很多人会出现小腿酸痛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运动过量后的反应可能有差异,年轻人可能因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症状可能相对轻一些,但如果运动强度过大也会有明显酸痛;老年人运动过量则更易导致肌肉损伤及乳酸堆积,恢复时间可能更长。
2.肌肉拉伤:运动中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可能造成肌肉拉伤,比如跳远、打篮球急停变向时,小腿肌肉可能拉伤,出现突然的小腿肌肉酸痛,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不同性别在运动中发生肌肉拉伤的概率可能因运动项目等有所不同,但一旦发生都会出现相应酸痛等症状。有运动病史的人再次运动时发生肌肉拉伤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疾病相关因素
1.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可引起神经支配区域的小腿肌肉酸痛,同时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在无特殊职业等因素影响下无明显差异,有腰部外伤史等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小腿肌肉缺血缺氧,引起酸痛,多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疼痛,休息后可缓解,即间歇性跛行。年龄较大的人群患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主要与基础疾病等相关,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下肢血管病变。
3.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骨质疏松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的微结构破坏,可能出现小腿肌肉酸痛,还常伴有腰背疼痛等表现。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明显增加,老年人无论男女都可能因骨质疏松出现小腿酸痛。
(三)其他因素
1.寒冷刺激:小腿肌肉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可引起肌肉酸痛。不同年龄人群在寒冷环境中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保暖不当易受寒冷刺激,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易因寒冷出现小腿酸痛。
2.电解质紊乱: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电解质,如钠、钾等,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小腿肌肉酸痛,常见于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大量出汗的人群,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有大量出汗情况且未及时补水补电解质的人风险较高。
二、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引起小腿酸痛的活动,让小腿肌肉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要让其停止剧烈玩耍等;老年人则要避免继续行走等可能加重酸痛的动作。
2.拉伸放松:适当进行小腿肌肉的拉伸放松动作,如坐姿小腿拉伸,坐在椅子上,伸直一条腿,将毛巾绕过脚底,双手拉毛巾缓慢拉向身体方向,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不同年龄人群拉伸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儿童拉伸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老年人拉伸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幅度。
3.热敷或冷敷:在酸痛初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小腿酸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小腿,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儿童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温度。
(二)补充电解质
如果是因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小腿酸痛,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可饮用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等,儿童补充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低渗透压电解质饮品,避免摄入过多糖分等;老年人补充电解质要注意适量,避免加重心脏等负担。
(三)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小腿肌肉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下肢明显肿胀、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排查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管超声检查排查下肢血管病变等。儿童出现突然小腿肌肉酸痛且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也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出现此类情况更要重视,因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