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主要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有遗传、感染、非感染性炎症、中毒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律失常等症状及心脏扩大、肺部啰音、水肿等体征;诊断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20%-3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该病。例如,肌节蛋白基因的突变较为常见,这些突变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收缩蛋白功能,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2.感染: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如柯萨奇B病毒、人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心肌后,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者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逐渐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3.非感染性炎症: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引发非感染性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
4.中毒: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酒精、某些化疗药物等,可能对心肌造成损害,诱发扩张型心肌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变性,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早期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甚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肺淤血所致。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心输出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水肿:多见于下肢,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是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钠水潴留引起。
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患者可有心悸、头晕等表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晕厥甚至猝死。
2.体征
心脏扩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听诊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呈奔马律。
肺部啰音:肺淤血时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
水肿体征:可见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有腹水、胸水等。
三、诊断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一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2.7cm/m2(体表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50%。
2.心电图:可见多种心律失常,如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等,但无特异性。
3.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心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限制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减轻水肿,降低心脏前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延缓病情进展;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死亡率,但需在病情稳定时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也有助于改善心室重构。
3.器械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设备,改善心脏收缩不同步,提高心输出量;对于有严重心律失常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要更加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的康复训练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老年患者: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由于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更要严格限制体力活动,预防感染,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适应其生理变化。
3.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分娩等特殊时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病情恶化。妊娠前应评估心功能,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产后也需注意心脏的恢复情况。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患病过程中各有特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