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脱位与解剖结构因素相关,如股骨髁发育异常等会影响其位置;与膝关节不稳定因素有关,包括韧带结构异常(外侧支持带紧张、内侧支持带松弛及交叉韧带损伤等)和肌肉力量失衡(股四头肌力量不足等);与创伤因素相关,有急性创伤(运动中扭转暴力等)和反复微小创伤(长期过度活动如深蹲等);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先天性因素(髌骨位置异常)和疾病因素(马方综合征等影响关节结构增加脱位几率)。
一、解剖结构因素
髌骨脱位的发生与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髌骨通过股四头肌肌腱、髌腱与膝关节相连,其位置受股骨髁的引导。如果股骨髁发育异常,比如股骨外髁发育不良、膝关节外翻角过大等,会使髌骨的正常位置受到影响,增加髌骨脱位的风险。例如,一些先天性股骨外髁发育较小的人群,髌骨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向外侧移位,进而引发脱位。对于儿童来说,骨骼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果存在先天性的股骨髁发育问题,随着身体的生长,髌骨脱位的可能性会逐渐显现。
二、膝关节不稳定因素
1.韧带结构异常
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对维持髌骨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外侧支持带紧张、内侧支持带松弛是导致髌骨脱位常见的韧带因素。当外侧支持带由于各种原因(如长期的运动损伤、先天性结构异常等)变得紧张时,会对髌骨产生过度的向外牵拉力量;而内侧支持带如果松弛,就无法有效地阻挡髌骨向外侧移位。例如,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如篮球运动员,在频繁的急停急转动作中,容易造成外侧支持带过度牵拉而紧张,内侧支持带相对松弛,从而引发髌骨脱位。对于女性而言,由于生理结构特点,膝关节的稳定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到影响,在运动等情况下更易出现韧带相关的髌骨不稳定问题。
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等主要稳定膝关节整体结构的韧带如果出现损伤或功能异常,也会间接影响髌骨的稳定。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的前后向稳定性受到影响,在膝关节活动时,髌骨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增加脱位的几率。对于有膝关节外伤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前交叉韧带曾受伤的患者,需要格外关注髌骨的稳定情况,因为后续可能会出现髌骨脱位等并发症。
2.肌肉力量失衡
股四头肌力量不足或股内侧肌(尤其是股内侧肌斜头)萎缩等情况会导致髌骨周围的肌肉力量失衡。股内侧肌斜头是维持髌骨稳定的重要肌肉,它主要起到向内牵拉髌骨的作用。如果股内侧肌斜头力量减弱,就无法有效对抗外侧的力量,使髌骨容易向外侧脱位。例如,长期不运动或者膝关节受伤后缺乏康复训练的人群,股内侧肌容易出现萎缩,进而增加髌骨脱位风险。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股四头肌等相关肌肉发育不均衡,也可能影响髌骨的稳定,比如一些儿童由于不良的姿势习惯等导致股内侧肌发育相对滞后,髌骨脱位的可能性增加。
三、创伤因素
1.急性创伤
当膝关节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创伤时,容易引发髌骨脱位。例如,运动中突然的扭转暴力,如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被对方球员铲球时,膝关节发生扭转,髌骨受到异常的外力作用,超出了其正常的活动范围,从而导致脱位。这种急性创伤导致的髌骨脱位在运动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年轻的运动员。对于儿童来说,在玩耍或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撞击等也可能造成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由于儿童骨骼和软组织相对较脆弱,创伤后恢复需要更加谨慎的处理。
2.反复微小创伤
长期反复的膝关节过度活动,如频繁的深蹲、跳跃等动作,会使髌骨反复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逐渐导致髌骨脱位。例如,舞蹈演员长期进行高难度的跳跃、旋转等动作,膝关节反复承受较大的应力,髌骨在这种长期的微小创伤积累下,会出现脱位倾向。对于青少年人群,如果运动方式不当,长期进行过量的、不规范的运动,也容易因反复微小创伤引发髌骨脱位,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避免过度使用膝关节。
四、其他因素
1.先天性因素
一些先天性的因素也会导致髌骨脱位。比如,先天性的髌骨位置异常,如高位髌骨或低位髌骨,都会改变髌骨正常的力学环境,增加脱位风险。高位髌骨是指髌骨的位置高于正常范围,在膝关节活动时,髌骨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容易向外侧脱位;低位髌骨则是髌骨位置低于正常,也会影响其稳定性。对于存在先天性髌骨位置异常的人群,从出生后就需要密切关注膝关节的发育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出现髌骨脱位等问题。
2.疾病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髌骨脱位相关。例如,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会影响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支持带等结构的强度和弹性异常,从而增加髌骨脱位的发生几率。对于患有这类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除了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膝关节的保护,预防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的出现。



